2013/11/7 16:11:12
来源:文化艺术报5月14日晚,被雨水所笼罩的西安城显得格外湿润与澄静。
在刘文西老师暖意融融的家中,我有幸与这位中国美术界的大家面对面。刘老师的夫人、著名画家陈光健也坐在一旁,时不时地帮我将表达中所用的新兴词汇“翻译”过来。
对于我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刘文西老师都耐心地倾听、细致地作答。有时,他会停下来回忆,有时,他又沉浸在思索当中,有时,他还能突然讲一句英文,让大家忍俊不禁。
他对自己在艺术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作画;他对美是那样的着迷,会不留情面地指摘一幅作品画面上的缺陷;他对自己所秉持的艺术理想,执著而无悔地践行终身。他说,成就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哪怕用一生时间也不够”。
上世纪30年代,刘文西诞生在浙江嵊县一个叫水竹安的小山村里。在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中,山的那边时常飘来和着叮咚溪水声的悠扬越曲,栗子色的窗棂下,母亲辛勤的指尖勾画出斑斓的刺绣。儿时的刘文西就这样在美的浸润之下,逐渐成长起来。
1950年,刘文西前往上海求学,结缘上海育才中学。在这里,17岁的少年接触到影响其一生的启蒙性文献——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光如梭,如今的刘文西,已是大名鼎鼎的“黄土画派”领军人物。循着《讲话》望去,刘文西已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走出了一条土壤肥沃而丰厚的艺术之路。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他宠辱不惊,以思想家的豁达与革命家的顽强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他用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记录和影响着我们伟大的时代!
《讲话》刻骨铭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经说过,17岁时听到育才中学的班主任王琦先生讲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那时起便决心投身到“为人民而创作”中去。这么多年过去了,您的声望和地位越来越高,但您始终不改初衷,用行动践行着《讲话》精神,为什么您会如此执著?请您谈谈对《讲话》的理解好吗?